前言:本文是作者學佛受用的文章,僅代表作者觀點和相應悟境,一切知見請按照一百二十八條邪惡見和錯誤知見鑒別, 所有法義都以南無羌佛說法為准。
在佛教的深邃智慧中,了生脫死是每一個真正學佛修行者所追求的目標。然而,我們的行為究竟能否牽引我們去到這一解脫的彼岸,唯有自己內心最為明瞭。
通過對佛教教義的學習,了知人生充滿了無常和苦。我們在塵世中追逐的種種欲望以及難以放下的執念,都是束縛我們心靈的枷鎖。一言一行,無論是善是惡,都如同在因果的土壤中種下一顆顆種子,隨時都會發芽結果,善因結善果,惡因顯惡報,在悄然中累積影響著未來的命運。
《涅槃經》說:“善惡之報,如影隨形,三世因果,循环不失。此生空過,後悔無追。” 這句話講說了因果報應的緊密相連,無論善惡,其結果都會如影子跟隨身體一樣,不會消失。而且這種因果的影響跨越三世,今生若錯過了修行和積善,日後後悔也來不及。南無羌佛於《極聖解脫大手印》中亦如是教誡:“要明白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三藏十二部及其所說的秘典之法,其統攝只有兩個字‘因果’。”
我自認一直都在遵循著佛陀的教誨,行善積德,誦經禮佛。但內心是否真正放下了貪嗔癡,只有自己能夠真切地感知。我的行為是為了融入某個圈子給自己帶來更多的好處,還是為了真正融入一個了生脫死的群體?又或者為了投某人所好給自己帶來方便,還是跟隨內心追求對解脫的渴望?這些都只有自己心知肚明。
比如,我當眾或者背後捐贈大量財物,這些外人看來的善舉,如果我的內心的動機是為了獲取功德和名譽,而非出於純粹的慈悲和利他之心,那麼這個行為的真正價值便會大打折扣。而這種內心的微妙,只有自己心裡最明白。
或者,在不為人知時面對誘惑能夠堅守正道,不為私欲所動,這種內心的堅定和自律也是他人難以直觀感知的。又比如,在面對逆境時,我是否還能保持平常心不生嗔恨,這更是對自己修行的考驗。
真修者建立于畏懼無常境界的基礎上,想到輪回的痛苦,生老病死苦的厲害,下定決心學佛,脫離輪回,堅守戒律,永恆不生退悔,於世間法中圓融出世法見,就是世間上的一切處事接物、為人、生活、工作、思想、行為都是按佛陀的教戒去做,在般若的見上也是按佛陀的說法去徹悟、去體證的,身、口、意三業都是付之實踐的,而不是虛做的。在座上時身心俱坐,持咒時心口同持,在座上的時候身跟心都得要坐,念咒的時候心跟口同時要相應統一,修觀時意隨文入。
學佛修行,就是一場自我內心的淨化之旅。我們通過行十善、四無量心、六度等等來修正自己的行為。在此過程,會經歷挫折、痛苦、煎熬、打擊等等考驗,最終戰勝了魔障才會取得進步,而其中之艱辛只有自己才能夠深切體會。
了生脫死絕非一蹴而就的,而是在無數個細微的行為和選擇中逐漸積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,是要在每一個當下的起心動念和行為中去依於正見照著做。我們應該時刻反觀自省自己的行為是否在依教奉行,只有不斷地審視自己的內心,以正見和智慧去面對自己的行為和念頭,才能真正走在解脫的路上。但這正見來源於我們必須要認真恭聞南無羌佛正法,才能樹立正確的知見,依正見去指導行為,才能最終穿越生死的迷障,抵達解脫的彼岸。
總之,只有通過學佛修行才能達到了生脫死,這不僅僅是內心的轉變和對佛法真諦的領悟,更重要的是三業付之實踐。這是一個關乎內心、關乎個人業力和修行的過程,其結果和最終能夠證到的高度唯有自己的行為能夠決定。
筆者:扶搖直上
评论